导读: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沟通渠道就是语言,通过语言表达需求和情绪感受,对于婴幼儿在1岁之前完全不具备表达能力,他们主要依靠哭和表情等方式传递需求和感受。
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敏感期中,语言敏感期在1岁半到3岁前,这个时期孩子能掌握简单的词汇,通过周围语言环境的模仿,他们对讲话越来越感兴趣,也是为未来的语言能力奠定基础期。
学会了简单的话语,孩子可以表示需求表达感受,但是以他们的年龄并没有筛选能力,所以在生活中,很多父母会为童言无忌尴尬。莱因霍尔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讲过:人在情绪失控时会口不择言,甚至用满口脏话来宣泄内心情感,尤其是孩子,有情绪时或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,他们会用最大的程度表达心中不满,除了哭闹还会用诅咒恶毒的话,比如去s、讨厌等等。
莱因霍尔指出的这种现象就是儿童的诅咒敏感期,一般发生在3岁左右,这个时期正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爆发期,他们渴望学习大量词汇并且极力想运用。
当孩子逐渐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,尤其是一些狠话和脏话可以刺激他人,于是越来越喜欢用这类语言展示自己的力量,观察他人的反应。
诅咒敏感期是每个孩子成长阶段中必经的,语言来源于模仿,这些狠话和脏话他们也不会自己创造出来,究其根源也是学来的,从周围人那里,电视情节中等。所以作为父母,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帮孩子渡过诅咒敏感期。
01、以身作则
曾经有一档综艺节目《闪亮的爸爸》,潘玮柏与一个叫蛋蛋的小男孩儿组成临时父子,这个小男孩儿叛逆,而且经常口出脏话。和潘玮柏相处中,经常说出“有毛病啊你、大头鬼”之类的没有礼貌的话语。
潘玮柏非常生气,把他的物品扔到屋子外让他反省,此时的蛋蛋伤心欲绝哭着抱住潘玮柏说:这些话我都是和爸爸妈妈学的,他们平时就这样讲。
孩子到了诅咒敏感期,家长首先要营造健康、和谐的语言环境,他接触不到狠话和脏话,也就没有模仿的来源。父母的言行举止,是最好的榜样,应该时时约束、自查言行,有意识地断绝不健康的言语。让孩子少接触口不择言的朋友,虽然完全隔离脏话、狠话很难做到,至少要做这样的努力,尽可能少接触。
02、调整情绪
发现孩子说脏话时,家长的反应很关键,因为在幼儿的意识里,他对语言模糊的认识,想象不到爆粗口带来多大后果,如果此时父母情绪失控,很愤怒地斥责孩子,他也许并不理解成人愤怒的缘由。或者孩子看到自己的话能激起父母情绪变化,他的内心感觉有趣,反而会变本加厉。
父母应该调整情绪,平和的态度传递给孩子:刚才你讲得这句话,让爸爸妈妈很不舒服,这并不是一个好词语,以后我们要避开不说这个词。相信孩子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后,会理解也会明白怎么做。
03、引导孩子正确表达
面对不恰当的言语,指出错误后从根源纠正才是最终目的。也许只是他无意识听到了一句话学下来随口说出,也许孩子是想表达心中的情绪。
家长可以问他是否明白自己讲这句话什么意思,此时可以了解出他真实的内心想法,爆粗口或者狠话是想表达什么。知道了孩子的真正意图后,才能引导他在不同情境正确的用词。
孩子在某些情景中发现通过一些过激的言语能引起他人情绪的变化,对于成人这是一种反驳和本能反应,在孩子眼里这种方式能引起他人的注意,因此他们想通过一些狠话,来刺激父母得到关注,心理会有满足感。所以,家长平时应给予孩子更好的关爱,对孩子的情绪及时了解,多一些陪伴和正向的鼓励,也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诅咒敏感期。
孩子成长路上每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“大文章”,父母应该通过表面发现成长过程中的本质。孩子“狠话”频出背后是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,父母应该理解和接纳,冷静对待,正确引导,多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和关爱,让他们用恰当的形式释放情绪,巧妙地帮他度过诅咒敏感期。
碎碎念:
语言的魅力很大,它可以给人力量也可以给人暴力,孩子在初学阶段也充满着好奇和试探,他们也通过过激的话语体会语言的力量,所以家长不必因此焦虑,多创造健康的语言环境,以身作则力求最好的效果。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